本篇是孔子与他的三位弟子子贡、子游、子张讨论周礼之事的语录,具体内容分别由子贡、子游、子张等弟子记录于公元前四八三年至公元前四七九年之间的话,而成篇的时间可能是春秋战国前期。 [13]
《仲尼燕居》以孔子与子贡的答问为首,以“夫礼所以制中也”揭开了讨论的序幕。“礼以制中”是从礼的作用来讲“礼”。随着话题的展开,孔子说明“仁”是“礼”的内在核心价值。不论事生行郊社、尝禘、馈奠之礼,还是事死行射乡、食飨之礼,没有一颗仁爱之心,一切也是枉然。所以,经过了不断的正反论述之后,孔子要讲的还是:“制度在礼,文为在礼,行之,其在人乎!”
读《仲尼燕居》,我们可以明白“礼”是“治国之道”,是“治事之理”,是“制中”的关键。但最关节处,还是要体味“礼”之内核“仁”之所在。
13 杜维明:《儒家论做人》,《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》(台北:东大图书公司,1997),第53~54页。
仲尼燕居,子张、子贡、言游侍,纵言至于礼。子曰:『居!女三人者,吾语女礼,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偏也。』子贡越席而对曰:『敢问何如?』子曰:『敬而不中礼,谓之野 [] ;恭而不中礼,谓之给 [2] ;勇而不中礼,谓之逆 [3] 。』子曰:『给夺慈仁。』
野:鄙而无文之貌。
给:讨好逢迎。
逆:悖戾。孔子退朝后在家休息,弟子子张、子贡、子游陪侍,漫谈到礼。孔子说:“你们三人坐下,我告诉你们礼是什么,好让你们到处也能依礼而行,无所不遍。”子贡起坐离席回话说:“请问该怎样做呢?”孔子说:“心存敬意而不合于礼就是鄙野,外貌恭顺而不合于礼就是巴结,好逞勇武而不合于礼就是逆乱。”孔子说:“爱逢迎的人丧失了慈善仁爱的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