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临沂KTV招聘网 > 临沂热点资讯 > 临沂学习/知识 >  语出《中庸》第二十章“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

语出《中庸》第二十章“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

2022-06-11 11:44:19 发布 浏览 942 次

语出《中庸》第二十章:“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,及其成功一也。”意为有些人生来就知道,有些人是通过学习才知道,有些人是经过艰难困苦才知道,等到知道的时候都是一样的。有些人是心安理得地去实行,有些人是为了有利才去实行,有些人是勉强才去实行,但等到成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。

语出《中庸》第二十二章: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意为只有天下至诚的人,才能充分拓展他的本性;能够充分拓展他自己本性的人,才能充分地认知他人的本性;能够充分认知他人本性的人,才能充分知道万物的本性;能够充分认知万物的本性,就能够帮助天地万物化育;能够帮助天地万物化育,就与天地并列为三者了。

【】先生又曰:“‘格物’,如《孟子》‘大人格君心’之‘格’,是去其心之不正,以全其本体之正。但意念所在,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,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,即是穷理。天理即是‘明德’,穷理即是‘明明德’。”

【译文】先生又说:“‘格物’,正如《孟子》中的‘大人格君心’之‘格’一样,是除去人心中不正确的地方,而回归到本体的纯正状态。只要产生意念,就要除去不正,而保全其纯正,就是随时随处要存养天理,也就是穷理。天理就是‘明德’,穷尽天理也就是‘明明德’。”

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孟子曰:‘人不足与适也,政不足间也。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。’”意为那些当政的人不值得去谴责,他们的政治也不值得非议,只有大人才能纠正君主不正确的思想。

【】又曰:“知是心之本体,心自然会知:见父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弟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,此便是良知,不假外求。若良知之发,更无私意障碍,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,而仁不可胜用矣。然在常人,不能无私意障碍,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,胜私复理。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,得以充塞流行,便是致其知。知致则意诚。”

【译文】先生又说:“良知是心之本体,心自然能认知,看见父亲自然知道孝顺,看见兄弟自然知道友爱,看见小孩子跌入井中,自然知道同情,这就是良知,不需要向外探求。如果良知发动,没有私意阻隔障碍,这就是所谓的‘充其恻隐之心,而仁不可胜用矣’。然而在一般人那里,良知的发动不能没有私意阻隔,所以必须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工夫,战胜私欲,恢复天理。这样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任何障碍,得以扩散流行,也就是呈现了良知。良知得以呈现,那么意念也就真诚了。”

语本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,而仁不可胜用也;人能充无穿窬之心,而义不可胜用也。”意为人如果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充,那么仁爱就用不完了,人如果能够把不想偷窃的心扩充,那么义就用不完了。

【】爱问:“先生以‘博文’为‘约礼’功夫,深思之,未能得,略请开示。”先生曰:“‘礼’字即是‘理’字。理之发见,可见者谓之文;文之隐微,不可见者谓之理:只是一物。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。要此心纯是天理,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。如发见于事亲时,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;发见于事君时,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;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,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;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,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;至于作止语默,无处不然,随他发见处,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。这便是‘博学之于文’,便是‘约礼’的功夫。‘博文’即是‘惟精’,‘约礼’即是‘惟一’。”

【译文】我问:“先生将‘博文’看做是‘约礼’的工夫,我深入思考后,还是没有领会,请您稍微指点下。”先生说:“‘礼’字就是‘理’字。理的显现,看得到的称之为‘文’,隐而不见的称之为‘理’,就是一个东西。‘约礼’就是要使得人心纯粹呈现为天理。要使得人心纯粹呈现为天理,就必须在天理显现的地方用功。比如天理在奉养父母时呈现,那么就在奉养父母这件事上学习存养天理;天理在侍奉君主时呈现,就在侍奉君主这件事上学习存养天理;天理在身处富贵贫贱之时呈现,就在富贵贫贱之中学习存养天理;天理在身处危难和未开化之地时呈现,就在身处危难和未开化之地时学习存养天理。至于行动静止言谈沉默之中,无处不如此。天理呈现在哪里,就在哪里学习存养天理。这就是‘博学于文’,也就是‘约礼’的工夫。‘博文’就是‘惟精’,‘约礼’就是‘惟一’。”

语本《中庸》第十四章:“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”处在富贵的地位,就做富贵地位应当做的事情;处在贫贱的地位,就做贫贱地位应当做的事情;处在未开化的夷蛮之地,就做处在未开化的夷蛮之地应当做的事情;处在患难的地位,就做患难的地位应当做的事情。君子守道而行,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能自得。

【10】爱问:“‘道心常为一身之主,而人心每听命。’以先生‘精一’之训推之,此语似有弊。”先生曰:“然。心一也,未杂于人谓之道心,杂以人伪谓之人心。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,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:初非有二心也。程子谓‘人心即人欲,道心即天理’,语若分析,而意实得之。今曰‘道心为主,而人心听命’,是二心也。天理人欲不并立,安有天理为主,人欲又从而听命者?”

【译文】我问:“朱子说:‘道心常常是人全身的主宰,人心都要听命于道心。’如果用先生对‘精一’的解释来推断,那么这句话好像有弊病。”先生说:“是的。心只有一个,没有人的私欲掺杂的状态称之为道心,有人的行为掺杂后称之为人心。人心能够保持本然状态的称为道心,道心失去了正常状态的就是人心。一开始并非两个心。程子说‘人心就是人欲,道心就是天理’,这句话看上去好像把人心和道心区分开,但实际上是正确的理解。现在讲‘道心为主,而人心听命’,是把道心和人心区分为两个心。天理人欲不能并存,哪有天理为主导,而人欲又听从天理的呢?”

语出朱熹《中庸章句·序》。

语出程颐,见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十九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