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临沂KTV招聘网 > 临沂热点资讯 > 临沂学习/知识 >  本章朱本称之为“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”治国要有治国原则这个原

本章朱本称之为“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”治国要有治国原则这个原

2022-10-11 11:00:49 发布 浏览 560 次

本章朱本称之为“传之十章,释治国平天下”。治国要有治国原则,这个原则就是治国者要慎德。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,就可以推己及人,实施絜矩之道。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”。天命是由民心决定的,“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”。要知道有德与人、土、财、用的关系。有德才能得众有人,得众有人才能有土立国,有土立国才会有财货,有财货才能满足需要。所以德是本,财是末。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,财是大家所同欲的,不能做到大家同欲,而要专欲,人民就要起来争夺了。悖理得到的财货,不能保持长久。财货不是本不是宝,只有善和善人才是本才是宝。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,排斥贤智者,不能保有子孙和人民。君子靠忠信得天下,骄奢淫逸便失天下,这是治国的大道。同样理财也有大道,必须解决好生产者和消费者、创造者和享用者的关系。前者要许多人参加,而且要努力工作;后者人要少,而且不能过度。这样财货就能长久满足。过度的聚敛财富,与民争利,甚至伤民之力,那会天灾人祸并至,那时即使有好人,也没办法了。正如朱熹所言:“此章之义,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,皆推广絜矩之义也。能如是,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,而天下平矣。”本章格言是:“好人之所恶,恶人之所好,是谓拂人之性,灾必逮夫身。”这是屡屡被历史所证明的治国理念。
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(1);上长长而民兴弟(2);上恤孤而民不倍(3)。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(4)。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。此之谓絜矩之道。

(1)老老:尊敬老人。

(2)长长:尊重长辈。弟:同“悌”。

(3)恤:体恤,周济。孤:孤儿。倍:通“背”,背弃。

(4)絜(xié)矩之道:指言行要有规矩准绳,要有示范作用。推己及人,使上下四方均齐方正。絜,量度。矩,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,引申为法度、规则。

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,是因为,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,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;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,老百姓就会形成尊重长者的风气;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,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。所以,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,推己及人的“絜矩之道”。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,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;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,就不用这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;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,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;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,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;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,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;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,就不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右边的人。这就叫做推己及人的“絜矩之道”。

《诗》云(1):“乐只君子(2),民之父母。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《诗》云(3):“节彼南山(4),维石岩岩(5)。赫赫师尹(6),民具尔瞻(7)。”有国者不可以不慎,辟则为天下僇矣(8)。《诗》云(9):“殷之未丧师(10),克配上帝(11)。仪监于殷(12),峻命不易(13)。”道得众则得国,失众则失国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。有德此有人(14)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(15)。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。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(16);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。

(1)《诗》云:此指《诗经·小雅·南山有台》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