笛子有雅笛有羌笛其形状和起源旧时的说法都不一样《周礼》中记载
笛子有雅笛,有羌笛,其形状和起源,旧时的说法都不一样。《周礼》中记载:“笙师掌教箎篴。”有人说汉武帝时期丘仲开始制造笛子。又有说法是笛子是由羌人始创的。后汉的马融所吟咏的长笛赋,中间是空洞的而没有底,削上面的管口,并在笛身开五个孔,还有一个孔是开在五个孔背面的,正如现在的尺八。李善为此作注说:“七孔,长一尺四寸。”这乃是现在的横笛,太常的鼓吹部将其称为“横吹”,而并不是马融所吟咏的那种长笛。马融的赋中说:“《易》京君明识音律,故本四孔加以一。君明所加孔后出,是谓商声五音毕。”沈约在其《宋书》中也说:“京房备其五音。”《周礼·笙师》又注说:“杜子春云:‘篴乃今时所吹五空竹篴。’”以马融、沈约所记述的事情来看,那么古时候的笛子不应有五个孔,那么子春的说法也就不一定是正确的。而今《三礼图》中所画的古笛,也是横吹而且有五个孔的,这又不知道有什么典据。
琴虽用桐,然须多年,木性都尽,声始发越。予曾见唐初路氏琴,木皆枯朽,殆不胜指,而其声愈清。又尝见越人陶道真畜一张越琴,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,声极劲挺。吴僧智和有一琴,瑟瑟徽碧其 ,纹石为轸② ,制度、音韵皆臻妙。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所 ,其略云:“南溟岛上得一木,加伽陀罗,纹如银屑,其坚如石,命工斫为此琴。”篆文甚古劲。琴材欲轻、松、脆、滑,谓之四善。木坚如石,可以制琴,亦所未谕也。《投荒录》云:“琼管多乌樠、呿陀④ ,皆奇木。”疑“伽陀罗”即“呿陀”也。
其瑟瑟徽碧:黑绿色。瑟瑟,深绿色;徽,疑为霉,发黑的颜色。纹石为轸:用带有花纹的石料制作弦柱。
所李阳冰:字少温,今河北赵县人,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。琼管,乌樠(mán)、呿陀(qù tuó):琼管,琼州;乌樠、呿陀,都是树名。
琴虽然是用桐木制作的,然而必须是生长多年的桐木才行,等到桐木的质性都散失殆尽后,再用其制作出来的琴声音激扬清脆。我曾经见过唐朝初期的路氏琴,桐木都已经枯朽了,似乎都无法承受住手指弹拨的力量,而它发出的声音却是越加的清亮。又曾经看到过越人陶道真收藏的一把越琴,相传是用古墓中的破烂棺材杉木制作而成的,琴声极其劲挺。吴地的僧人智和有一张琴,黑绿色,用带有花纹的石料制作弦柱,样式、音韵都达到了极致的境地。琴身腹部还有李阳冰篆书的几十个字,大概意思为:“从南海的一座岛上得到了一种木材,名为伽陀罗,花纹犹如银屑,质地坚硬如石头,命令工匠削制成的这把琴。”篆文非常古朴强劲。制琴的材料都希望轻、松、脆、滑,称为四善。上述李阳冰所说的木头坚硬如石头,也可以制作成琴,这是让人不明白的地方。《投荒录》中说:“琼州地区多乌樠、呿陀,都是比较珍奇的木材”。我怀疑“伽陀罗”就是“呿陀”。
高邮人桑景舒,性知音其 ,听百物之声,悉能占其灾福,尤善乐律。旧传有虞美人草,闻人作《虞美人曲》,则枝叶皆动,他曲不然。景舒试之诚如所传。乃详其曲声,曰:“皆吴音也。”他日取琴,试用吴音制一曲,对草鼓之,枝叶亦动,乃谓之《虞美人操》。其声调与《虞美人曲》全不相近,始末无一声相似者,而草辄应之,与《虞美人曲》无异者,律法同管也。其知者臻妙如此。景舒进士及第,终于州县官。今《虞美人操》盛行于江吴间,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。
其性:生来,本性,天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