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子云“命当作怠”
程子云:“命,当作怠。”
朱子说:“若此者,知所爱恶矣,而未能尽爱恶之道,盖君子而未仁者也。”
举贤与用才
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、某一行业品学兼优、有突出成就和造诣的人。
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,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。尊重知识,尊重人才,努力营造和谐、健康的育人、选人、用人环境,造就一支专业型、技术型、复合型人才队伍,使他们人尽其才,人尽其用,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氛围。
历代以来,统治者都把任用贤能的人才当作治国之首务,为政之根本。而关于人才和人才的任用,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。之所以议论不休,是因为用才惟难。因为对人才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,见仁见智;也因为用人者自己的见识存在局限,好恶不同;更因为人才并不是万能的,大凡人才都是专一于某一方面,在其他方面有明显的不足,这就难免落人口实。
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墨子说:“尚贤者,政之本也。”唐太宗也说:“为政之要,惟在得人。”司马光则说:“为政之要,莫先于用人。”明太祖朱元璋则说得更为具体,他说:“构大厦者,必资于众工;治天下者,必赖于群才。”
对人才自身的修养和使用原则,荀子提出“无能不官”“尚贤使能,而等位不遗”,这也就是“量能而授官,皆使其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”。管仲主张“察能授官”,认为“授事以能,则人上功”“毋与不可,毋强不能,毋靠不知,与不可,强不能,靠不知,谓之劳而无功”。强调只有根据人们的实际能力分配任务,才能鼓励人们积极争取立功。
对人才的任用,古人讲究知人善任,用人所长,忌求全责备。司马光评价汉高祖刘邦说“奋布衣提三尺剑,八年而成帝业,……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”。司马光总结了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,无不与执政者的用人政策相关,因而得出“兴亡在知人”的结论。可见,合理用人的前提是知人。只有知人,才能做到“任其所长,不任其所短,故事无不成,而功无不立”。
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古代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欧阳修指出:“任人之道,要在不疑。宁可艰于择人,不可轻任而不信。”管仲说:“不知贤,害霸也;知而不用,害霸也;用而不任,害霸也;任而不信,害霸也;信而复使小人参之,害霸也。”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,这些言论也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。
挺直我们的脊梁站立
吴择仁,字智夫,北宋永兴(今河北省涿鹿县)人。其父任为开封雍丘主簿。黄河堤坏,沿岸十六县皆选派僚属进京向朝廷报告情况。吴择仁也被派任,宰相范纯仁独对择仁以为特异,说:“簿领之中竟有这样的人才啊!”后知大鹿县。因治行优异,升为熙河路转运判官。从招讨使王厚破敌有功,进集贤殿修撰,多善政,终徽猷阁直学士。
吴择仁出任大鹿县令。中贵人谭稹的老家就在大鹿县,是县境内的富豪。他家的奴仆犯法,吴择仁依法逮捕,予以惩处。中贵人谭稹感到受了侮辱,又羞愧又恼火,心存报复,就在暗中散布谣言,对吴择仁进行中伤。徽宗信以为真,派出户部郎中宋乔年前往审理。乔年正直无私,并不是一个唯上命是从的官吏。择仁听到朝廷的官员来到后,依照礼仪规定,端坐在长廊下,接受审查。宋乔年审核了囚犯的案卷,核实了财政、仓库的收支,没有找到丝毫徇私舞弊的过错。